首页
下载应用
提交文章
关于我们
🔥 热搜 🔥
1
百度
2
今日热点
3
微信公众平台
4
贴吧
5
opgg
6
dnf私服
7
百度贴吧
8
知乎
9
dnf公益服
10
百度傻逼
分类
社会
娱乐
国际
人权
科技
经济
其它
首页
下载应用
提交文章
关于我们
🔥
热搜
🔥
1
上海
2
习近平
3
新疆
4
鄂州父女瓜
5
乌鲁木齐
6
疫情
7
H工口小学生赛高
8
习明泽
9
芊川一笑图包
10
印尼排华
分类
社会
娱乐
国际
人权
科技
经济
其它
清华女神,34岁的美女博士县长,辞职了
薄公子低调成台湾女婿 23日已在台举办婚礼
警察殴打打人学生,舆论撕裂的背后
你手放哪呢,出生啊
故宫蛇年限定款藏书票,错过再等12年!
生成图片,分享到微信朋友圈
查看原文
其他
读唐诗 | 但使龙城飞将在
Original
张一南
张一南
2024-04-06
在讲所有的盛唐诗人之前,我首先要讲一个被称为“诗夫子”的王昌龄。
所谓“夫子”,就是老师,是“老师”的一个比较郑重的称呼。所谓“孔夫子”,就是“孔老师”。但是一般被称为“夫子”的,实际上是老师的老师。
自己是老师的,或者有相应社会地位的,管自己的老师叫“夫子”才比较合适。像管孔子叫“夫子”的,实际上是他门下的那“七十二贤人”,都是当时有头有脸的人物。
那么,王昌龄被称为“诗夫子”,就是说他在诗学领域,有孔子在儒学领域那样的地位。他不仅自己是诗人,还是盛唐这些诗人的老师,是诗人的诗人。还有一种说法是,“诗夫子”应该是“诗天子”,是印错了。说王昌龄是诗里的天子,是最棒最棒的。我觉得,还是“诗夫子”更贴切一些,夫子比天子尊贵。
王昌龄能成为盛唐诗人的夫子,有两层意思。一个是他岁数比较大、辈分比较高,比王维、李白这样盛唐前期的诗人,又大了十几岁,比杜甫就大了二十几岁。在盛唐诗坛上,他算是个老人儿了。另一个意思是,他真的教人写诗。他写过一本叫《诗格》的书,这是中国诗史上比较早的一本教人写诗的书。要论写书教人写诗,王昌龄是敢为天下先的。
所谓“诗格”,就是“写诗的规矩”。《诗格》因为比较早,跟后世的同类作品比起来,还是比较粗糙的,主要就是罗列了一些,写诗可以有什么样的句法,什么样的风格,哪些写法又是不好的。
其实,对于刚学写诗的人来说,这些东西并没有什么帮助。学写诗哪是这么学呢?初学者要是光背这些招式,只能越背越乱。
在我看来,《诗格》其实不是写给学写诗的人的,而是写给教写诗的人的。不是课本,而是教学参考书。学写诗的人看这些没用,教写诗的人看这些就非常有用了。
对照着《诗格》,就可以知道,什么样的诗算是好诗,好诗有多少种类型,出于什么样的理由就可以给高分了;什么样的句子算是好句子,好句子有多少种类型,把不好的句子改好有多少种办法;什么样的句子看上去花哨,其实是不好的句子,要给学生纠正过来。
这也就体现王昌龄为什么是“诗夫子”,他不仅教人学写诗,更主要的是在教人教写诗。当然,资质高的学生,看看教学参考书也是好的,说不定在哪个角度对自己也会有个提高。《诗格》也不是不能看,只是不要拿来当课本背。
从《诗格》就可以想见,王昌龄在当时的影响是很大的,他对写诗的方法也是有理性的思考的。
王昌龄也是出身于山东士族,不知道是太原王氏还是琅琊王氏,最近的讨论比较倾向于他是琅琊王氏。琅琊王氏向来出诗人少,而且到了唐代也不是第一等高门了,但是偏偏出了王昌龄这么一个极好的诗人。从才性上看,王昌龄的成就首先是七绝的成就,他的七绝很掌握乐府语言的精髓,这一点有点琅琊王氏的特点,琅琊王氏向来跟乐府比较有缘分。
王昌龄的诗,比较有名的是七绝。他的“秦时明月汉时关”那首,号称唐人七绝压卷之作。
秦时明月汉时关,万里长征人未还。
但使龙城飞将在,不教胡马度阴山。
其实我觉得,王昌龄的七绝整个就是唐人压卷之作。什么叫“压卷之作”呢?“压卷”不是“压轴”。今天的人容易把“压卷”理解成“压轴戏”,也就是最后一首好的七绝。但是,王昌龄是盛唐人,在盛唐以前,还没有什么像样的七绝。难道说七绝一出来就写出了最好的一首?难道说盛唐以后的七绝再也没有好的了?这好像不对。
其实,“压卷”是指编入的文集的第一首诗。当然,肯定不是人生第一首诗。人生第一首诗一般都是黑历史,没人愿意编进诗集去的。一个人二十五岁编诗集的时候,总会把早年的作品删掉一些;三十岁编诗集的时候,又会把二十五岁时编进去的诗再删掉一些。
但是总有一些早年的作品是怎么删也删不掉的,在你八十岁编诗集还愿意要的作品中,幸存
的最早的一首,就叫“压卷之作”,因为这首诗是压在你的诗集上面的。
之所以能压在上面,不是因为它最好,而是因为它最早,是比较好的诗里最早的。“压卷之作”标志着一个人的初步成熟。“唐人七绝压卷之作”,就是最早的一首大家都选的七绝,也就是七绝里第一首能看的,标志着七绝这个体裁的初步成熟。
“秦时明月汉时关”是最早的一首好的七绝,之前也有七绝,但是不好。就好像说,鲍照以前的七言歌行都是“荒忽中鸟径”这个意思。研究七绝的文学性,你可以从“秦时明月汉时关”研究起,也就是从王昌龄研究起。往前都算追寻七绝的源,往后都是梳理七绝的流。到王昌龄这儿,七绝才定
体了,才写得好了。
王昌龄的七绝,有很多在当时是要拿来唱的。有一个“旗亭画壁”的故事,说有一回,王昌龄、王之涣和高适一起去喝酒,旁边有歌妓在唱歌,仔细一听,唱的歌词净是这三位写的。于是这三位闲得无聊,想统计一下唱谁的歌词多。
先是唱了一首“寒雨连江夜入吴”,王昌龄一听,“我的!”就在墙上画了一道。接着又唱了一首“开箧泪沾臆”,高适一听,“我的!”也画了一道。一会儿又唱“奉帚平明金殿开”,王昌龄一听,“我又一首!”又画了一道。这时候王之涣就急了,说这帮歌
妓怎么这么没
品位,都不唱我的。于是指着一位最漂亮、看上去非常有品位的姑娘说:“她要再不唱我的,我这辈子就不写诗了。”果然那姑娘开口唱:“黄河远上白云间……”——王之涣的。于是三位词人一齐大笑。
这个故事最早见于《集异记》,比开元晚个五十来年,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。这个至少说明在当时人的意识里,有这么几个点:首先,这些高级文人写的诗是要拿来唱的,主要是七绝,但是也不限于七绝。其次,王昌龄、王之涣、高适这几个人的诗,被唱
的比较多。第三
,王昌龄的诗尤其唱得多一点,但是王之涣的品位可能高一点,高适是作陪的,因为高适在开元年间其实还没真正出道。
说这个就是想证明,王昌龄的七绝,在当时的流传,经常是歌的形式,所以我们读他的七绝,也要带着歌的感觉。
王昌龄的七绝,很多地方都体现歌的特点。他的七绝有很强的抒情性,但是不是抒他自己的情,是客观地写一个人物,替这个人物抒情,是客观的抒情诗。这是乐府的特点,因为你唱一首歌,是要抒情的,但是一首歌抒的不是自己的情,是人物的情,听众的情,是别人的情。
乐府的一个特点就是它是“代言体”。写别人的情,其实可以不叫抒情,就是缘情,缘情这个本事,来自乐府,后来也被宫体诗继承了。《选》体诗也会缘情,但是他们更喜欢写自己的情。王昌龄的七绝,主要是缘情,不乏出入于宫体诗的地方,但主要还是体现乐府的特点。
客观的缘情跟主观的抒情不同。主观的抒情比较随意,没有一定的模式,大家要看的就是你这个思维的轨迹,所以你想到什么写什么就好。而王昌龄的七绝是客观的缘情,一般都是第三人称,很少有第一人称。王昌龄的七绝不仅不写自己,也不扮演剧中人。
七绝本来是乐府,但后来又发展出了非乐府体的七绝。非乐府体的七绝一般都是第一人称,是写“我”作为一个个体的事;乐府体的七绝写的是一个公共的梦境,一出戏,所以经常是第三人称,即使有第一人称,也是作为演员在表演节目。
王昌龄的七绝里,也有第一人称的,但是第三人称的多;后来王维的七绝里,第一人称要更多一点,但还是以第三人称为主;李白这个人自我比较大,他的七绝第一人称的更多,但第三人称的仍然不少;到杜甫以后,第一人称就成了七绝的惯例了,但第三人称的七绝仍然一直以“咏史”之类的名目存在。
王昌龄这些第三人称的七绝,一般题目都跟乐府有关系。比如《从军行》,这就是从建安以来一直在歌咏的乐府题目。
他写情都是直写,把特殊的经验写出来就算完,不做那么多宛转,像“无那金闺万里愁”
、“不破楼兰终不还”这样的句子,都是直抒而出,这是在学乐府的口气,选体诗就很少这么写。盛唐以后,这样学乐府的绝句越来越少了。
王昌龄的这些七绝体的边塞诗,其实还是乐府体。
边塞一直是乐府的重要题材,我们不管听戏、听评书还是看电视剧,都喜欢打仗的情节。在这种需要到市场上赚钱的原生乐府里,边塞题材是很畅销的,所以不可能缺席。
乐府里的边塞题材,是不需要作者亲自到过边塞的,是一种浪漫主义的写作。现在的人一看王昌龄写边塞题材,就一定要说他到过边塞,这就是没理解,王昌龄写的还是乐府。
王昌龄的边塞,跟岑参的边塞是不一样的,后来岑参写的那种边塞,才是现实主义的,才要求作者亲自到过边塞。王昌龄写边塞的七绝,跟他写后宫的七绝是一样的,都是一种乐府,都和他本人的经历没有关系。他写边塞并不能说明他到过边塞,就像他写后宫不能说明他在后宫待过。这都只是乐府里的畅销题材罢了。
又比如他写的《出塞》,这个题目也是齐梁以来一直在写的。他写“但使龙城飞将在”,这是在歌颂“龙城飞将”吗?
其实他是说,现在没有“龙城飞将”,这里面有一种隐忧,担心会有“胡马度阴山”。开元时代正是唐王朝军事上全盛的时代,是今天的军事迷津津乐道的时代,军事上的问题还没有暴露出来。
但是在这时候,王昌龄已经有这样的担忧了。后面的安史之乱也证明,他的担忧是有道理的。其实军队的危机,往往在这种军事全盛的时代就埋下伏笔了。看起来军事全盛,其实武人们未必不是在各自打自己的小算盘。后来折磨唐王朝一个多世纪的藩镇割据问题,在这时候已经萌芽了。开元时代,其实很多诗人都是反战的。
奉帚平明金殿开,暂将团扇共徘徊。
玉颜不及寒鸦色,犹带昭阳日影来。
后人对王昌龄有一个评价,“绪密思清”,写情
的理路很密,很曲折,想得又比别人高,比别人新颖。这个特点尤其体现在他的宫词里。
比如他写《长信秋词》,“奉帚平明金殿开”,这个节奏很好,七个字顿了三顿,有三个层次。既是写实,又是用班婕妤的典故,很巧妙。这就是所谓“绪密”的地方,“绪密”就是针线密,他用典故,就是用古人的梗,一定是你现实中实有其事,才会用这个典,把古人的事,一针一线地缝到眼前的事里去,这背后有很多的经营,但是给你看到的,就是舒服、稳当。
荷叶罗裙一色裁,芙蓉向脸两边开。
乱入池中看不见,闻歌始觉有人来。
又比如他写《采莲曲》,这个题目也是齐梁的题目。他的比喻很可爱,写姑娘绿色的衣裙像荷叶,写姑娘好看的脸色像荷花,然后很认真地坐实了写,说姑娘一进到荷塘里就看不见了,说明是真
像。这种题目,你不好说他是歌颂劳动者,因为这个题目是从宫体诗继承下来的。但是他写得很可爱,不是那种珠光宝气的采莲女,而是很实在的事。
闺中少妇不知愁,春日凝妆上翠楼。
忽见陌头杨柳色,悔教夫婿觅封侯。
再比如《闺怨》,这也是宫体诗的题材,而且还是写军属的,其实也是把闺怨和边塞结合起来写。
但是他没有描写边塞的场景,他就写“忽见陌头杨柳色,悔教夫婿觅封侯。”
少妇看见春天来了,想起夫君不在身边,青春被浪费了,就算是夫君立下战功,封了侯,又有什么用呢?
其实这也是透着反战的意思。反战不是只有晚唐才反战的。爱说实话的人都反战,只不过晚唐爱说实话的人多一点而已。
盛唐的王昌龄也反战,因为他也是个爱说实话的人写的。“不破楼兰终不还”和“悔教夫婿觅封侯”是同一个人写的,也很有意思。
读唐诗 | 自尔为佳节
读唐诗 | 少小离家老大回
读唐诗 | 不知细叶谁裁出
读唐诗 | 梅柳渡江春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轻触阅读原文
张一南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{{{title}}}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